一直认为,北京的胡同才是老北京的原汁原味。于是,五一期间,两天时间,就用来在北京的各条胡同里串来串去。

去的第一条胡同,是南锣鼓巷。当车子停在胡同口儿的时候,我一下子懵住了,人山人海完全淹没了整个胡同,远远看过去,除了人,胡同的样子你已无法分辨。来之前,我曾在网络上看到过南锣鼓巷的样子,很有北京味道的一条胡同。想象中,我是可以肆意的穿越在这条洒满阳光的巷子里,身后是满目耀眼的鹅黄和翠绿。我也可以随意走进路边的店铺,选几样北京的特产,吃几种北京的小吃,然后闲庭信步在胡同里晃悠上一个下午,听几句京味儿扯闲片儿。然而,我却忽略了,节假日的北京,是看人山、看人海的地方。

随着人流,在南锣鼓巷挤来挤去,且不谈感受不到老北京的韵味儿,就连吃喝都成了问题。卖吃的店人满为患,卖喝的地儿人头攒动。忍饥耐渴逛了一会,想拍张照片,除非高高举起相机,否则镜头里除了人,几乎啥也没有。随着人流被动的在胡同里前行着,我看到了前方出现了岔路口,进入岔路口,仍然是胡同,但一下子就安静了下来。从胡同口的牌匾上,我知道了我现在是在北兵马司胡同。走进这条胡同,我看到胡同的南侧是中央戏剧学院的北墙,胡同里还有一座由四合院改建成的“函珍园”,也是胡同里最气派的地方了。游人很少,安静下来的北京胡同,也就得以慢慢体验了。胡同的两侧都是四合院,没有太多装饰的如意门,基本都是大红色的,虽说院子里面都有些破败了,但大门基本保留着,门上有大大的铜锁,门口两侧有刻有精美图案的门墩,有的门前有台阶。白天时,大门基本是敞开着的,走进去,里面有些杂乱,院子里有各家自己搭建的小屋,墙上盘踞着走向混乱的电线,基本已看不出有前清的遗风。也有的院子大门紧闭,铜锁锁紧,不知道是已无人居住,还是院子的主人去了别处。

一直走下去,你就会发现,南锣鼓巷分布着好多条这样的胡同,像是秦老胡同、前院恩寺胡同、黑芝麻胡同等,胡同看上去都差不多,走进去的四合院看上去也差不多。比较有印象的到是鼓楼附近的烟袋斜街。起初感到这条胡同的名字有些意思,烟袋顾名思义这条胡同是以经营烟袋为主,斜街嘛应该是与它的街道走向有关。第二天去北京东城,我才发现被叫做斜街的胡同也有不少,像是杨梅竹斜街、樱桃斜街、铁树斜街、棕树斜街等。西城的烟袋斜街和东城的杨梅竹斜街,在我走过的北京胡同里,感觉是最有印象的。烟袋斜街比较有市井风情,建筑风格也比较有老北京范儿。斜街上的酸梅汤、羊肉串、酸奶都很好吃。

而位于东城的杨梅竹斜街却颇有几分小资情调。听说沈从文初到北京时,就住在这条斜街的61号,并写出来《边城》、《长河》、《湘西散记》等散文体小说。现如今,杨梅竹斜街上的模范书局,是这条街上最显眼的招牌和建筑。据说这曾是民国时期“生”报社、“彝宝斋南文具店”旧址,现在则是古旧书籍、新文化书籍的交流之地。一些文化创意机构的入驻则带动整条街的旅游氛围和商业环境。比如Yuan Nousse & Flower,一家卖甜品和鲜花的小店,虽说装修简单,但却很风雅。再比如“铃木食堂”,木栅板的外墙日范儿十足,等位用的草编坐垫还透出一股淡淡的禅味;而“洋务派”,光这名字听起来就足够有年代感,走进店铺更是可以感受到浓浓的怀旧氛围。钟表、台灯、老爷车模型、首饰盒、装饰品……旧黄的外表留下岁月流淌的痕迹,就像这条胡同的房子,墙壁的裂痕印证了时光的流逝,在诉说着一个个悠长的故事。Meeting Someone,据说是杨梅竹斜街上评价最高的一家餐厅,包含了酒吧、下午茶、餐厅、屋顶露台及一个小小的内院。像这样的小店,在杨梅竹斜街还有很多…很多…

喜欢杨梅竹斜街,不仅是这儿的文艺范儿,还因为这里有着难得的安静和慵懒,有着这两天我在北京一直寻找的一种感觉。

两天的时间,行走在北京西城和东城的胡同里。触摸着老北京胡同的原有肌理,感受着现代派的某种冲击。粗糙的市井气息和感性的艺文氛围,在北京的胡同里和谐共生着,充满了亲切的市井味道,有趣而美好。

点赞(15)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