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伊始,中国南部广大地区遭受了罕见的暴风雪袭击,停电、断水、出行中断等种种不便困扰着广大居民;2008年5月12日,里氏8.0级地震袭击汶川,无数房屋在一瞬间化为废墟,原来安居乐业的社区变成伤心之地。在遭遇巨大自然灾害时,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受到很大的影响。面对自然灾害,社区如何帮助居民渡过难关,如何尽可能地减少自然灾害对日常生活造成的不便影响,便成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作为人们集中生活的主要场所,社区是组成现代城市的基本社会群众组织单元,是构成社会的细胞。社区的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和整个社会的稳定与繁荣。同时,作为各类灾害承受的主体,社区也是国家应急管理金字塔的底层和基础,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贯彻落实国家应急政策法规、应对突发事件的前沿阵地。因此,正确识别社区潜在的危险,有效分析社区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演化机理,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是十分有必要的。
社区突发事件
突发公共事件是在短时间内突然发生、对一定规模人群造成实质性伤害的灾难事件,这类事件难以进行预测和预报,影响的人也不是个体,而是有一定规模的群体,且会产生一些后续的负面影响。《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公共卫生事件四类。
1、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原因而导致的突发事件,如地震、暴雨、大雪等,这与社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等有关,如果社区所在的地区为地震频发带,该社区面临的需要重点应对的自然灾害可能主要就是地震,对社区内的房屋抗震性及其他一些设施则应有相应的要求。
2、事故灾难。主要是由人为原因而造成的紧急事件,包括那些由于人类活动或者人类发展所导致的计划之外的事件或事故。像一些由水电气等生活能源所引发的火灾、触电、煤气泄漏中毒、爆炸等等,这也是一般社区共同都会存在的一类突发事件。
3、社会安全事件。主要是由人们的主观意愿产生,会危及社会安全的突发事件。如拦路抢劫、入室盗窃、诈骗等治安事件以及家庭成员及邻里之间发生的矛盾引发的暴力事件等。
4、公共卫生事件。主要由病菌、病毒引起的大面积的疾病流行等事件,如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突发事件。
各社区的突发事件根据各自的特点有所不同,例如有的地区可能建筑主体是木质,这个地区火灾隐患就会比较突出,有的社区可能会靠近危险化学品厂,泄漏、爆炸事故就该重点关注。总之,应正确识别社区内的危险源,有针对性地进行防范和准备。
社区突发事件的内在机理
对于社区的突发公众事件来说,分析事件的内在机理,就可以找到孕育事件的源头,发现事件形成的规律和推动事件发展的动力,以便在应急管理中找到相应的应对策略。
机理可以用各类不同的特性描述来解释,一般而言,类型不同的突发事件各自具备不同的内在规律,但是,其同时也具有一些共性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规律。这里,我们将突发事件的一般机理分为单事件和多事件两个阶段(如下图所示)。
突发事件的机理体系图
笔者针对社区的突发事件分析一下不同的发生、发展、演化的机理。
1、发生机理。某一隐患因素由量变到质变到达一定的临界点就会导致事件的发生,这里,隐患因素可能是自然的,也可能是人为的。我们可以将突发事件的发生分为突发和渐发两种类型。社区突发事件里如火灾、爆炸、触电等一般情况下人们事先并不知道其要发生,因此属于突发类型,而像斗殴、诈骗等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属于渐发类型。
2、发展机理。指事件在空间上和烈度上的改变。对于社区的具体情况而言,如果社区的一户居民家里起火,火势只在这一范围内不断变大就属于烈度上的增强,而如果灾害由一户居民到另一户居民蔓延下去就属于空间上的扩展。在突发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外界因素可推动或阻碍事件恶化的发展,例如大风可使火灾危害加剧,而消防队员抢救火灾则可以阻碍事件恶化。
3、演化机理。一些事件不是因为自身的内在原因导致的,而是由其他事件引发的,或者说一些事件的发生会导致其他事件的接连发生,事件之间不具备相似性,但是却有内在的逻辑关系,这种多事件之间的关系称之为“演化”。例如电力安全突发事故若发生在敏感地区、敏感时间,而演化为重大电力人身伤亡事故,很多火灾会引发严重的踩踏伤亡事件。
演化进一步又可以分为以下四种形式。
(1)转化。是指一种事件的发生发展会引发另一种事件的发生和激化。对于此类情况需要关注治理的是前面的那个事件,例如火灾引发的挤踏事件,直接致灾的因素是挤踏,但引发挤踏的火灾才是需致力解决的致灾因子。
(2)蔓延。主要是指同类灾害的不断发生,例如有些国家的艾滋病正从城镇向农村快速蔓延,从表现形式上有空间区域上形态的蔓延,还有信息、心理因素的蔓延。时间上有间歇性蔓延、持续性蔓延和反复性蔓延。突发事件的蔓延过程常常具有很大的隐蔽性,使人不易觉察其发展趋势,尤其是一些传染病的扩散。
(3)衍生。对某一突发事件的应对如果存在措施不恰当的情况则会导致其他一类突发事件的发生,两者之间的关联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例如大旱之后,地表与浅部淡水极度匮乏,迫使人们饮用深层含氟量较高的地下水,从而导致了氟病。
(4)耦合。事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中一个突发事件在另一事件的作用下发展演化,后者反过来又影响前者,从而改变整个事态。例如当发生入室盗窃时,如果正好有人在家,而且产生冲突反抗时,则可能引发杀人等更严重的事件。
社区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
社区在突发事件应急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具有重要的应急职责和有效减轻灾难破坏性影响的功能。应该说应急管理工作的重点在基层,薄弱环节也在基层,目前社区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较多,治理难度较大,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加强硬件环境的建设。加大社区硬件设施的建设,为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提供设施,切实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以物质文明带动精神文明建设。比如说一些危楼要尽快拆除,各项消防设施要定期检查,设置相应的应急避难场所,报警装置和医疗中心,提高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5·12”大地震发生后,距离北川县城仅15里路的邓家海元村山中的刘汉希望小学在这次地震中顽强地存活了下来,不仅教学楼丝毫没有垮塌,而且该校483名小学生以及教职工都奇迹般地全部撤离。在遭遇巨大自然灾害时,社区硬件环境是进行抗灾自救的基础,绝对不可以轻视。
2、完善应急机构建设。由于社区存在管理主体多元化的特点,应急管理机构设置不统一,有的甚至没有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操作中缺乏一定的规范性,许多社区新旧交叉,产权单位复杂,管理组织重合,加上各种利益的纠缠,就会出现多头管理之下的管理盲区。目前,部分突发事件的处置还未建立明确的责任机制,条块职责分工不明确。因此,社区应联合公安、城管、工商管理、市容管理、房管等部门,运行条块结合的“多网协同”机制,依托现有的管理基础,整合各方资源,推进应急管理工作。
3、提高社区居民的安全意识,塑造社区应急文化。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刚刚建立,很多人的安全意识和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还比较缺乏,许多居民对常见灾害的了解程度和应对准备也不够,自救互救的能力明显不足,因此宣传教育工作非常重要。在日本,经过常年宣传普及,防震救灾意识在日本深入人心。从熟悉所住楼房的紧急通道到室内布置、起居生活,日本人格外注意消除安全隐患、保持逃生通道畅通。因此,需要增强公众的危机意识,形成良好的社区应急文化,使每个人都能加强对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对。
4、开展适当的应急演练。通过各方联动,开展演练,一方面可以使人们通过在模拟的突发事件中的经历增强趋利避害、自救互救的技能,另一方面可以在应对突发事件演练中确认任务分组及相关物资与设备的完备性,找出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充分地应对真实的突发事件。
5、加强社区应急志愿者队伍的建设。目前我国的志愿服务项目大都集中在扶贫帮困、医疗健康、法律援助、环保宣传等方面,发生突发事件时缺乏专门承担救助责任的志愿者,而在发达国家,应急志愿者组织在突发事件的监控、应急信息提供和社会救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我国的一些社区中也不同程度地组织了应急志愿者队伍,但还没有制度化、规范化,而且志愿者队伍大都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因此应积极组织动员社区的居民,特别是具有专业知识的居民,加入应急志愿者队伍,增强社区应急力量。
(本文同文作者:陈安;原载于《现代物业·新业主》2008年第07期)
公地APP已正式上线!可在线阅读《现代物业》最新杂志,同时使用在线知识社区、参与沙龙研讨、自助知识学习……苹果应用商店(App Store)及腾讯应用宝均可下载体验。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即可下载公地APP。】
或点击以下链接进行下载:http://dwz.cn/662k51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